作者: xuexi

  • 雇佣兵产业再度崛起

    雇佣兵产业再度崛起

    “雇佣兵既无用又危险。”五百年前,Machiavelli这样警告过。然而在21世纪,私人军事公司——这个现代化的委婉说法——却迎来了新的繁荣。

    战争带来苦难,也制造需求。今年早些时候,加沙人道援助基金会在执行任务时雇佣了美国的UG Solutions提供武装护卫。俄罗斯则依赖由前特种兵组成、克里姆林宫支持的瓦格纳集团,为其在乌克兰与非洲的行动提供人力。哥伦比亚雇佣兵甚至也出现在乌克兰战场上。而在西方,美国政府依旧是私人军事公司的最大客户。

    这个行业的跨度极广:从商场保安、企业武装警卫,到真正上战场的“战争承包商”。他们多为退役士兵,尤其是特种部队成员。过去二十年,随着各国政府削减军队规模,民间安全需求猛增,这一产业悄然扩张。如今业内人士热切期待乌克兰战后重建,希望它像伊拉克那样带来下一轮商业盛宴。

    上世纪初的伊拉克战争是这个行业的黄金年代。前英国军官Tim Spicer回忆,当年伊拉克遍布数万名承包人员,其中大多数并不直接参战。战争结束后,大批“牛仔式”小公司涌入,但如今行业早已形成成熟的企业化格局。几家大型公司拥有完整的法律、合同、人事体系,如美国的Constellis(年营收14亿美元,员工逾1.2万人)和加拿大的GardaWorld,业务遍布数十国。

    分析师Dominick Donald指出,市场大致分为两类:一类是资金雄厚、背靠风险投资的正规公司;另一类则是处于“休眠状态”的小型承包队伍,一旦有大单出现,往往被前者收购。

    退役伞兵、现任学者Sean McFate把这个行业分成三大阵营:英语系(主要来自美国与欧洲)、俄语系,以及西班牙语系(多为拉美与哥伦比亚的前特种兵,他们常受训于美军“绿色贝雷帽”)。每个阵营都有独特文化与作战风格。

    随着各国征兵困难,私人武装成了低成本替代。Spicer透露,一名美国合同兵的成本仅为正规士兵的七分之一,而英国雇佣兵更便宜——约十分之一。哥伦比亚人力价格更低,“他们的薪酬只相当于我当年四分之一。”McFate说。

    但对雇佣兵本人而言,这依然是一份“好工作”。哥伦比亚人受雇后收入远超本国军官,还能住上更舒适的营地。乌克兰的俄籍雇佣兵一度拿到正规军两倍薪资。然而金钱并非唯一动力。McFate指出,许多人选择这行,是为了“掌控自己的命运”——他们可以拒绝被派遣,这种自由让人上瘾。

    虽然多数私人公司不直接参与正面战斗,但过去十年出现更多所谓“作战解决方案”的提供者。利物浦大学的Ulrich Petersohn统计,乌克兰战场上曾有五万多商业武装人员,多数技术低劣,尤其在俄方阵营,用以替代正式征兵。

    Spicer抱怨“雇佣兵”一词被污名化。他认为,像瓦格纳那样的准军事集团受专制政府庇护,玷污了整个行业。而研究显示,从1980年至2016年,雇佣兵参与冲突的地区,平民伤亡率平均下降39%;若公司来自民主国家,这一比例降幅高达66%。换言之,越“企业化”的武装组织,越有动力遵守规则。

    当然,西方公司也并非无瑕。加沙的人道援助项目中,就曾出现雇佣美国极端摩托帮“Infidels Motorcycle Club”的丑闻;而Erik Prince——那家臭名昭著的“黑水公司”创始人——旗下的Frontier Services Group因培训中国飞行员而在2023年遭美方制裁。

    如今,越来越多业内人士认为,新的雇佣兵浪潮正在逼近。Spicer直言:“乌克兰的战后重建将让伊拉克的经历显得微不足道。”

    未来的市场人力几乎不成问题。乌克兰战争将留下成千上万具备无人机和电子战经验的老兵;总统Zelensky甚至计划设立本国的私人军事公司。与此同时,许多美军精英在喀布尔撤离后结束休整,准备投入新任务——从打击拉美毒枭到保护稀有金属矿区,他们将成为“商业化战争”的主力军。

    McFate总结得冷静而锋利:“战争的私有化已无法逆转。理解它的人,如俄罗斯,正主动拥抱;拒绝它的国家,可能会被迫学习。”

    也许,未来的战场不再有国旗。只有徽章、合同,还有那些被重新定义的士兵——为雇而战,为利润而生。

  • 排队的隐形经济学

    排队的隐形经济学

    在一个夏日的早晨,梵蒂冈博物馆外排起了长龙。二万五千名游客,从罗马的街头蜿蜒至世界最小的国家,只为那一瞥米开朗基罗在16世纪绘下的西斯廷教堂穹顶。门票只需二十欧元,但这份廉价背后,是三到四小时的等待。没有提前购票的人,必须在烈日下缓缓前行,再排队安检,最后才能进入那片令人屏息的艺术殿堂。

    这并非个例。从游乐园的过山车到驾照续签处,再到热门演唱会的门口,世界上无数“市场”都用排队的方式解决资源的稀缺。排队是一种无形的货币体系,让人们以“时间”来支付,而不是金钱。先来者优先——这是最古老也最公平的分配规则之一。

    然而,站在队伍中不只是身体的存在,更是时间的消耗。经济学家称这种消耗为“机会成本”——也就是你在排队时,所放弃的那些事情的价值。你可能本可以工作、休息、读书或只是漫步在罗马街头,但你选择了站在这条缓慢移动的队伍里。

    许多网站建议游客想避开西斯廷教堂的长队,就要提早到达。但如果提前一小时抵达,却比开馆后来的游客多等二十分钟,那早到真的“划算”吗?关键不在时间长短,而在你放弃的是什么。如果清晨没有更重要的事,那就算多等一会儿,也是一种合理的“投资”。因为等在门外时,世界还没完全醒来,你的等待几乎没有成本。

    换句话说,我们不该只问“要等多久”,而是要问“我在等的时候错过了什么”。真正的智慧,是在机会成本最低的时候等待。

    在经济学里,排队的规则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博弈。比如1999年上映的《星球大战前传:魅影危机》。那是16年来的第一部新作,狂热的影迷蜂拥而至。Judd Kessler回忆起自己和好友Dean为了抢到凌晨五点的首映票,天未亮就赶到影院。那时没有选座系统,想要好位置,只有一个办法——早到。

    他们以为起得够早,却发现已经有人更早。清晨的寒风中,他们站在长长的队尾,最后坐在影院最前排的角落里,脖子酸痛。那一夜,他们不仅失去了睡眠,也学到了关于“需求估计”的一课——低估他人的热情,是排队中最常见的错误。

    排队其实是一种心理预期的博弈。想预测队伍何时最短,并非不可能。比如一部电影是否在首映周、票是否售罄、观众热度如何,这些信息都能帮助你判断何时到场最划算。理论上,这种“先到先得”的机制是公平的,因为每个人都有机会凌晨两点起床去排队。但它的公平,往往建立在疲惫和牺牲之上。

    在纽约,另一种排队方式诞生了。每年夏季的“公园里的莎士比亚”演出,门票免费,却供不应求。每天中午开票,凌晨六点起,剧场门外的队伍便悄然形成。然而,有趣的是,大多数人并不会太早排队。因为规则规定:越早到达并不会得到更好的座位。座位是随机分配的。无论你在早晨六点到还是十点到,拿到的票都有同样的几率是“黄金位置”。

    这种设计削弱了“效率”,却极大地提升了“公平”。人们不再被逼清晨起身,也不会因体力不同而失去机会。甚至,65岁以上的老人还有专属通道——他们可以坐在阴凉处等待,并享有靠近舞台、无需爬楼梯的席位。

    乍看似乎不公,但正如Kessler指出的,这正是一种“再分配的公平”。当设计者知道某些人群在参与中处于劣势,给他们一些补偿,让等待的成本趋于相等,反而让整个体系更公正。

    时间,是这场经济学游戏中最隐形的货币。无论是在罗马的阳光下,还是纽约的公园里,等待从来都不是浪费,而是一种价值交换。有人用它换取艺术的震撼,有人用它追逐情怀的满足。排队不是被动的忍耐,而是我们在有限生命中,做出的一个选择——用时间,去换取值得期待的瞬间。

  • 当知识被困在软盘,如何抢救遗忘的记忆

    当知识被困在软盘,如何抢救遗忘的记忆

    在剑桥大学图书馆深处,收藏着人类文明的珍贵片段:牛顿的信件、达尔文的笔记、伊斯兰古籍、还有写于公元前200年的《十诫》残卷。这些纸页被精心守护在恒温库房中,每一次翻页都像触摸时间的呼吸。

    然而,当图书馆收到来自物理学家Stephen Hawking办公室的113箱遗物时,守护者们却遇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难题。在那些纸质手稿、照片与研究笔记之间,静静躺着几十张几乎被时代遗忘的物件——软盘。

    它们是Hawking早期使用个人电脑时留下的数字印记。借助特殊的输入设备与软件,他得以在运动神经元疾病的束缚中继续思考与写作。如今,这些磁盘或许封存着从未公开的研究片段、私人通信,甚至他未曾发表的思考。对档案员们来说,这几乎像是发现了一扇通往思想深处的门。

    于是,“未来怀旧计划”应运而生——一个致力于拯救软盘上被时间掩埋知识的项目。项目负责人Leontien Talboom说:“我们接收的许多捐赠,都来自那些退休或离世的人。这意味着,个人电脑时代的遗产正蜂拥而至。”

    乍看之下,塑料外壳的软盘似乎比脆弱的纸页更安全。可事实上,它们的内部极易损坏。磁粉脱落,磁性衰减,数据便永远消失。更糟糕的是,这些老旧格式需要特定设备才能读取——就像一本被上锁的书,没有钥匙谁也看不见里面的文字。

    许多档案学家担心,这种技术断层会让人类进入一场“数字黑暗时代”。未来的历史学家回望当下,或许只能看到空白——我们如何思考、如何争论、如何爱恨,统统被封在无法打开的格式里。

    当知识被困在软盘,如何抢救遗忘的记忆

    为了阻止遗忘,“未来怀旧计划”的团队开始收集老电脑与稀有磁盘驱动器。有时他们不得不亲手拆解、拼装旧机器,只为让一张软盘重新“说话”。Talboom甚至要用镊子轻轻清除盘面上的霉斑,以免划伤脆弱的磁层。

    她曾在一批软盘中发现了诗人Nicholas Moore的草稿与超自然学会的档案,但最让她动容的,仍是那些属于Hawking的磁盘。

    这些软盘分为两批。第一批是早期的5.25英寸磁盘,格式接近最初的DOS系统,里面有Hawking的信件,也藏着几款小游戏——那或许是天才科学家难得的轻松时刻。第二批是后期的3.5英寸磁盘,记录了他为语音合成器准备的演讲稿。因为文件过大,Hawking不得不将讲稿分割成多个磁盘保存。

    这些磁盘的差异,正反映了软盘时代的“蛮荒”。那时的市场没有统一标准,大小、系统、文件结构各不相同。为了读取它们,档案馆必须搜集几十种古老设备。Chris Knowles从eBay上淘到一台八英寸软驱,用来解读英国前工党领袖Neil Kinnock的200多张软盘——那些磁盘不仅有演讲稿,还藏着他与选民的通信。

    但能找到设备已是幸运。Talboom说,十年前也许还容易,如今许多硬件与相关知识都在消失。那些早期系统的开发者大多退休或离世,连使用说明都难觅踪影。某些文档写在已被遗忘的文字处理软件里,几乎无人知道该如何打开。

    在剑桥的档案团队看来,这项工作更像是数字版的考古与翻译。研究员Peter Rees说:“语言学家破译拉丁文,我们则解读无声的代码。我们用机器和耐心,把它们重新变成可读的文字。”

    但要让这些资料真正“活”过来,并不容易。旧软件常无法在现代系统中运行,任何转换都可能改变文件原貌。于是,档案员们小心翼翼,只求保存,不敢轻易改动。

    Talboom认为,现在最重要的不是展示,而是抢救。许多软盘已有四五十年历史,磁层正在退化,“我们必须尽快行动,否则它们将永远沉默。”

    2025年10月,她在剑桥大学图书馆举办了一场“软盘工作坊”,邀请公众带来自家的旧软盘现场“解锁”。有些人找回了祖辈的信件、遗忘的日记,甚至失传的家族照片。Knowles说:“这让人们重新触摸自己的历史,发现那些以为早已消失的记忆。”

    Rees补充道:“或许某天,我们会在某张软盘里,重新找到一位科学家的思想痕迹。两百年前,牛顿或达尔文的信件也曾看似平凡,如今却成了了解过去的窗口。”

    Talboom尤其钟爱5.25英寸软盘,因为那时的磁盘极贵,人们常反复覆盖使用。标签写着“财务记录”,里面可能藏着诗稿或情书——永远无法预料。

    “这正是它的魔力。”她说,“纸质档案至少有人翻阅过,而软盘则像时间胶囊。四十年前有人把它放进抽屉,如今我成了第一个重新打开它的人。那一刻,我觉得自己在挖掘遗失的世界。”

    在一个云端储存一切的时代,这些静默的软盘提醒我们:技术并非永恒。它会老去,会遗忘。而那些藏在磁粉里的文字与思想,才是真正值得被记住的人类记忆。

  • 上海媒体谈苏超作用:不只是带动文旅!可帮中国足球缩小与日本的差距

    上海媒体谈苏超作用:不只是带动文旅!可帮中国足球缩小与日本的差距

    近日,前国脚孙继海在接受采访时谈到自己对于苏超联赛的看法,引起不小争议,上海媒体《新民晚报》对此进行了反驳。

    提起苏超,孙继海说道:“完全没有关注,这说明大家还是喜欢足球,热爱足球,证明足球确实还是世界第一大运动。但是它也就只能带动文旅。足球是不太有机会能够升起国旗了,但是这(苏超与职业足球)其实不太一样。一个是草根的群众体育,一个是竞技体育。”

    对此,《新民晚报》认为,业余与职业体育不是完全割裂的。苏超确实带动了文旅,常规赛阶段场均观众2.7万人,线上直播观看人次超17.35亿,四场八强战场均4万人现场观战。南京队对阵泰州队的半决赛涌入61565名球迷,刷新中国业余足球赛事的上座人数纪录。

    但是,上海媒体反驳孙继海,表示苏超对中国职业足球也是有贡献的。第一,日本注册球员为83.44万人,比中国多30万人,这说明中国足球在注册球员数量上有巨大的提升空间。而在职业青训体系之外,顶流的业余联赛若能引起更多家庭对于足球的兴趣,或许能输送更多潜在的人才选拔对象。

    第二,业余比赛和职业足球也是有积极联动的,比如孙继海踢过的足总杯,业余球队就能参加,而且时常上演低级别联赛球队淘汰英超豪门的冷门。

    第三,苏超可以使用和更换职业球员,比如冯伯元在中超青岛海牛因队内新外援加盟,出场时间大大减少,而来苏超南京队踢球,他还能保持竞技状态。因此,苏超与职业赛事并非“二元对立”。

  • 世界,您好!

    欢迎使用 WordPress。这是您的第一篇文章。编辑或删除它,然后开始写作吧!